4月11日至12日,2024中国油气开发技术年会暨油气开发新成果及新技术展示会在京举行。大会由中国石油学会联合中国石油、中国石化、中国海油等单位共同主办。本届大会主题是“常非并举、海陆并重、提质增效”。
中国石油学会理事长焦方正致欢迎辞,自然资源部矿业权管理司副司长黄学雄致辞。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、副总经理,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牛栓文;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,油气和新能源分公司执行董事、党委书记何江川;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副总裁孙福街;陕西延长石油(集团)有限责任公司总地质师王香增;中国石油油气和新能源分公司原油事业部总经理张辉;中国工程院院士袁士义、周守为、李阳、李根生、刘合、郭旭升、李宁、孙焕泉、谢玉洪、程杰成,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德利,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陈掌星等领导专家出席会议。大会开幕式由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凤银主持。
徐凤银主持大会
徐凤银指出,2023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为72%,天然气为42%,油气短缺仍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,是须臾不可忽视的“国之大者”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,深入推进能源革命,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。国家能源局印发的《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》中提出,强化化石能源安全兜底保障和坚持依靠科技创新增强发展新动能,强调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和科研成果转化运用,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。目前,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对象由传统中高渗油藏,发展到低渗透直至致密、页岩等非常规资源,地质类型更为复杂。老油田平均采收率仅30%左右,气田平均采收率不足40%,加强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理论与技术攻关,是破解产量快速增长与经济效益储量快速下降突出矛盾的关键。我们在保持战略清醒的同时,更要保持战略自信,坚持问题导向、目标导向,立足原创基础研发,立足关键核心技术精准发力,重点聚焦水驱功能化、化学驱智能化、气驱介质多元化、稠油绿色低碳化和气藏提采精细化,超前储备颠覆性前沿性技术,竭力提升新技术研发适用性和成果转化实效性,不断形成系列化低成本提高采收率技术迭代升级并在油田推广应用;大力推动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数字化转型,深度推进已开发储量的经济有效动用,夯实老区稳产基础,加大新区产能建设,保障持续稳产增产,积极探索非常规资源高效开发技术,推动页岩油、页岩气等非常规资源规模效益开发。
焦方正致欢迎辞
焦方正指出,习近平总书记强调“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”。近年来,我国油气行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,全力推进油气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,持续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,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。2023年我国油气产量当量超过3.9亿吨,连续七年保持了千万吨级增长,创历史新高,其中原油产量达到2.09亿吨,天然气产量达到2353亿立方米。我国油气行业坚持“常非并举、海陆并重”,在油气开发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。总体来看,我国常规油气开发建设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非常规油气开发理论、开发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。油气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幅提升,支撑了我国油气持续稳定增储上产。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,我国油气开发技术装备尚存短板,部分大型高性能装备、零部件、专用软件、核心材料仍受制于人,原创性、引领性、颠覆性技术相对偏少。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“四个革命,一个合作”能源安全新战略十周年,我们要进一步实施油气中长期增储上产发展战略,持续加大油气效益开发力度,在“两深一非”等增储上产的战略接替领域持续发力,夯实能源保障基础;要进一步突出创新引领和科技攻关,持续发展油气开发新理论,加速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,积极推动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,不断推进重大装备国产化;要进一步融入数字化转型、智能化发展大局,推动油气开发向数智时代迈进;要进一步贯彻实施油气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,加快形成油气上游领域与新能源新产业融合的多能互补发展新格局。
黄学雄致辞
黄学雄强调,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石油能源建设对我们国家意义重大,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。近年来,各方面共同努力,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持续加大,油气产量持续保持增长态势,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,已累计探明6个亿吨级油田、8个千亿方级气田、4个亿吨级页岩油气田、2个千亿方级煤层气田,塔里木盆地8000米超深层再获突破,南海北部万亿方大气区勘探取得重要进展